翡翠历来被人们称之为“玉中之王”。古代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,即“仁、知、义、礼、乐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”。此十一德,至今被列为玉文化的精髓。拟“君子比德与玉”,实乃儒家道德规范之生动写照。
(一)温润而泽,仁也; 意指玉外观亲爱,让人喜欢。如君子与人相处。
(二)缜密从栗,知也。意为玉质结构交织致密坚实。即要求人们要具有内在的优秀的素质;
(三)廉而不刿,义也。意指玉即使碎裂,断口呈贝状,不会伤人。
(四)垂之如坠,礼也。
(五)叩之其声,清越以长,其终诎然,乐也。意为玉器碰撞之 声,不同凡响。诎即婉转。如同音乐。
(六)瑕不掩瑜、瑜不掩瑕,忠也。瑕是玉中之病,瑜是玉中美者,互不掩饰。这就是要求人们敢于克服自己的缺点,发扬优点,做到自知,自强。
(七)孚尹旁达,信也。孚即信也。尹即迁延,旁达意为由里及表。意为玉质互相联系,玉质交待清楚。这就是要求人们表里如一、言行一致。
( 八)气如白虹,天也。气即气质,指玉有通天之灵气。这就是要求人们修身从善,培养良好的个人气质。
(九)精神贯于山川,地也。玉出深山,为地产之瑰宝,历经千万年,身带大地之灵气。这就是要求人们用脚踏实地的精神,追求理想。
(十)圭璋特达,德也。圭璋为祀神之器,特达意为自荐。指玉的品质决定了其为制作祀神之器的不二之选。
(十一)天下莫不贵者,道也。以其自身的品格和优点,彰显于世,继而被人们认可,视为珍宝。这正与儒家学说相契合。